四是信用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现“千亿突破”。为切实帮助信用记录良好的经营主体享受便利优惠的信贷融资服务,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各类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整合工作,打造成为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目前累计发放贷款1037亿元,其中信用贷款536亿元,相较于“十三五”末提升超31倍。同时,设立了1亿元民营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风险分担资金,让“银行更愿贷、企业更易贷”。
五是诚信文化建设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十四五”期间,全区选树诚信典型企业超过28万家,可享受到迭代升级的《守信激励措施清单(3.0版)》中的23条激励措施,其中A级纳税人还可额外享受到40余条激励措施,切实提升了守信获得感。每年6月在全区开展信用宣传月活动,组织各类宣传活动超6200场,受众突破1000万人次,在全社会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2023年,乌海市成功获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为全区信用建设树立了标杆。
“十四五”期间,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从“基础构建”迈向“深度应用”,诚信已成为北疆大地的新风尚,成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为指引,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好《内蒙古自治区“十五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信用支撑。谢谢。
人民网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内蒙古“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内蒙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张磊: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四五”以来,自治区以统筹谋划和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布局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下面我从政策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产业链布局三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自治区党委印发了《关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年度工作要点和政策清单,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重点产业布局实施协调机制》等文件,我委联合有关厅局印发了《建设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系统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工作有方案、年度有要点、政策有支持、机制有保障”的比较完善的推进体系。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11.7:39.6:48.8调整为2024年的10.9:44.1:45,一产稳中有进、二产提质增效、三产巩固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方面,我们积极加强“涉农”项目谋划和储备,累计争取高标准农田、三北“六期”工程等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916亿元,较“十三五”增长一倍以上。全区粮食产量从2020年的732.8亿斤增至2024年的820.1亿斤,实现粮食“二十一”连丰,稳居全国第6位。工业方面,我们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十四五”以来,非煤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2024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2.4;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和14,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4,形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配套能力。我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算力枢纽和数字产业集聚区,算力产业规模达到19.1万P,其中智算规模17.8万P,居全国第1位。服务业方面,“十四五”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以上,总量达到1.18万亿元。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草原文化、冰雪旅游特色IP吸引力增强,2024年接待国内游客2.73亿人次,旅游收入4140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1.48亿人次和1736亿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消费市场活力激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的4760.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615.3亿元,增长15。
三是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带动作用进一步体现。我们重点培育打造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能源等10大产业集群21条重点产业链,积极引导重点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初步构建了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格局。我们立足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定位,建成投产了宝丰煤制烯烃、中天合创煤制烯烃、伊泰煤制油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为推动我国探索石油替代原料技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产能居全国第1位,新能源装机容量从2020年的5054万千瓦跃升目前的1.47亿千瓦,2024年全区新能源发电量超1800亿千瓦时,外送电量600亿千瓦时,均居全国第一。乳业、稀土、现代煤化工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下一步,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发展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高效绿色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十四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十五五”时期,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设定了怎样的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黄文川:
共建“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四五”期间,我区自觉承担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政治责任,紧紧抓住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把内蒙古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深化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巩固人文交流“心联通”,提升贸易投资质量效益,稳步拓展合作新空间,强化风险防控,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支点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
一是政策沟通取得新进步。修订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与蒙古国外交部常设协商工作组章程,成立6个联合工作组推进具体合作事项。深化与俄地方政府间友好往来与务实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合作机制建设,2022年以来共举行3次会晤。主动对标国际标准,扩大市场准入,深化多领域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国际合作取得务实成效。
二是设施联通获得新进展。完成集二线贲红至二连段能力补强工程建设。全区12个公路口岸已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包头航空口岸、二连浩特航空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基本完工,正在开展单项工程验收工作,计划2025年12月底前完成民航华北局行业验收。“十四五”期间,我区累计到发中欧(亚)班列超1900列、同比增长98.9;全区共有9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线路22条,通达中亚五国、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开放通道更加畅通。
三是贸易畅通迈上新台阶。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并加快发展,中蒙博览会、向北开放经贸洽谈会等重点展会办会水平明显提升,对外影响力和投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综合保税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取得积极进展,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拓展与共建国家、地区在经贸、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经贸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发展。“十四五”期间(截至2025年9月底),我区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6074.7亿元,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
四是资金融通提供新动力。“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地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区持续开展双边本币结算业务,推动2000余家企业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优化优质企业准入标准,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便利化试点范畴,累计为优质可信企业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11000多笔,为共建“一带一路”输入新动能。
五是民心相通开创新局面。不断推进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依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对蒙职业教育基地”“鲁班工作坊”等平台,组织四期对蒙职业教育培训班,充分发挥“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平台作用,开展“万里茶道”跨境旅游合作。充分发挥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桥梁作用,稳步推进“小而美”民生项目,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开展“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一带一路”蒙古国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等,与共建国家“心联通”不断加强。
“十四五”时期,我区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上下团结一心、拼搏奋斗、努力进取。这些成就为“十五五”时期我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为内蒙古擘画的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指导原则,深度融入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是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布局,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拓展同共建国家合作新空间。二是全面提升务实合作质效,落实好重点国家合作事项,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效,推动中欧班列提质增效,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引导各盟市更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三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要求,协同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建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和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强化投融资多元化保障,加强共建“一带一路”风险防控,保护我“走出去”企业和公民海外利益,提高国际传播水平,建设廉洁丝绸之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中宏网记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十四五”内蒙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哪些进展和成就?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二级巡视员陈建华:
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系列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系统贯彻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出台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十四五”实施方案等30多个政策性文件,建立闭环式工作推进机制,压实了从自治区到沿黄盟市的任务链和责任链,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转变、大整改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将沿黄盟市45的国土空间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以主力先锋的势头和劲头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已累计完成防沙治沙2535万亩,推动黄河两岸620公里林草带全线贯通,沙漠扩展现象总体得到遏制。
二是强化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的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城乡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优良水平,2024年国考断面Ι至Ⅲ类水质断面占77.1,比2020年提高2.1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文章来源于:http://www.pmxl.com 排名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