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排名 > 巴彦淖尔排名 > 正文

内蒙古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5/11/10 21:36:48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5-11-06

11月4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邀请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李靖靖,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文,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张磊,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黄文川,自治区发改委二级巡视员陈建华,介绍内蒙古“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与传播处处长李京主持。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践行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发布词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同志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感谢各位对发改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十四五”时期是内蒙古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总书记赋予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及时精准落地实施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举措,“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决定性成果,5年前制定的各项主要指标总体进展良好,全区经济在负重承压中稳中向上,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回顾这五年,我们面对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付出的艰苦努力非比寻常,最终取得的成果成效超出预期。下面,我将从5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们交出的这份“十四五”收官答卷。

一、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新跃升”,现代化建设根基更加牢固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复杂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经济底盘更稳、韧性更强、活力更足,现代化建设实现“三个新跃升”。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我们顶住下行压力,经济实力接连迈上关键台阶,体现在“总量跨越、增速稳健、人均提升、投资强劲”四个方面:从总量看,自2021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大关后,自治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4年更是突破2.6万亿,时隔5年重新回到全国中游;从速度看,“十四五”前4年GDP年均增速6.1,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了稳健增长;从人均看,2024年人均GDP突破11万元大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再看投资,2022-2024年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增速排名从2020年的全国倒数第3位跃升至正数第2位,一大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惠及千家万户的优质工程集中落地,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新跃升。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厚植创新沃土,“科技兴蒙”行动深入实施,2022年,我区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产业创新这些关键指标增速都冲进全国前10。我们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等,国内首条年产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全线贯通,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在赤峰实现100绿电制氢,全球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稀土冶炼分离项目在包头投入运行,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在乌海加速建设,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新跃升。我们坚决扭转“一煤独大”的局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能源保供彰显担当,我们全力释放煤炭优质产能,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稳定在60以上,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供应;外送电量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六分之一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我们用最硬核的承诺完成了最温柔的守护。新能源发展跑出“加速度”,我们抢抓“双碳”机遇,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全球最大规模的“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在库布其沙漠深处拔地而起;乌兰察布“草原云谷”不仅汇聚数据,更成为绿电消纳的典范;全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在鄂尔多斯成功投产,打通了“绿电”到“绿氢”的转化链条。2024年底,自治区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战略资源韧性持续增强,新发现铁、金、锂、锡等9种大中型矿产地42处,包头稀土高新区加速向“世界稀土之都”迈进,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产业链不断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质增效,我们在粮食安全、肉类供给、奶业振兴等多个领域展现新作为,绿色、有机、纯天然的“蒙”字标产品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日俱增。2024年,粮食产量达到820亿斤,全国排名第六,可满足4亿人1年的口粮消费;牛奶产量全国第一,伊利、蒙牛两大世界级乳企引领发展,实现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牛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锡林郭勒羊”、“科尔沁牛”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全国近一半的羊绒出自内蒙古。更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从种植到收割九成靠机械完成,在巴彦淖尔国家级农高区,无人机精准高效作业,硬质小麦实现了从优质品种培育到高端面粉、烘焙食品的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化科技让我们为充盈“中国饭碗”的担当更有底气、更可持续。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我们精心谋划了10大产业集群、21条产业链,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蹄疾步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算力和智算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低空经济不断拓展新赛道,新质生产力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生态屏障筑就“三个持续向好”,万里绿色长城更加巍峨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我们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并进,实现“三个持续向好”。

一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持续向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我们聚焦三大标志性战役,向沙海宣战,为绿色拓土,“十四五”前四年,累计完成造林2202万亩、种草8000万亩、防沙治沙4319万亩,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守绿、扩绿已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深化重点行业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内源治理、生物多样性恢复等系统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6,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在Ⅱ类优良水平,“一湖两海”重现碧波荡漾。

二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持续向好。我们坚持“双碳”引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系列节能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统筹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前四年,自治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长。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在全国零碳园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新路径。

三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持续向好。我们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率先推进可再生能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生态旅游、碳汇经济,为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管控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民生福祉取得“四个显著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了“四个显著提升”。

一是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效能显著提升。我们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关键举措,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从“巩固输血”到“强化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兴安盟发展肉牛养殖、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乌兰察布创新“防贫保”举措,筑牢防返贫“安全网”。我们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协同推进,留住了乡愁也迎来了游客。

二是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我们实施一系列稳就业、提收入、惠民生、促消费政策,实实在在帮老百姓解决难题。“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03.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了2.2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15.3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854.8亿元。为了让教育更加公平普及,我们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实现了“零门槛”、“无障碍”入学。为了让群众就地就近就医,我们落户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用8个国家级和25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流动诊疗车”、“远程会诊”成为农村牧区新场景,“距离”在健康内蒙古的版图上正被重新定义。在“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方面,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呼和浩特的“积分制养老”、呼伦贝尔的“银发代办员”,让养老服务更智慧、更温暖;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十三五”末的0.8个跃升至现在的4.5个以上,增长率全国领先,年轻人“带娃难”的问题正在得到缓解。

三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提升。“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成率达到84.3,综合交通网里程达到23.8万公里,自治区东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行,包银高铁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群众的出行效率大大提高;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即将建成完工,民用机场达到46个,覆盖全部盟市,“空中道路网”越织越密。建成17条新能源外送通道,6条“沙戈荒”大基地配套外送通道纳规,电力外送能力达到7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引绰济辽工程隧洞段全线贯通,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扎实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支撑的跃迁。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边境线上的农牧民彻底告别了“信息孤岛”时代,“东数西算”、“东数西训”等场景加速落地,5G、大数据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四是文化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我们坚持“以文化人、以体育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城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旗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全覆盖。乌兰牧骑将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草原深处;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蒙古段)、红山遗址群、万里茶道(内蒙古段)让历史文脉在北疆大地焕发新生;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点燃全区人民的冰雪热情;蒙超联赛实现赛事引流到消费升温的全链条发展。

四、改革开放活力竞相迸发,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我们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我们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以“尊重”“信任”护航民企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撑起了我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区政务事项支持全程网办率从2020年的52上升至97.4,“一网通办”“蒙速办”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我们坚决打破要素流通隐性壁垒,多边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向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pmxl.com 排名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