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排名 > 巴彦淖尔排名 > 正文

内蒙古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5/11/10 21:36:48 浏览:

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覆盖国内22个省区市的64个城市,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十四五”以来累计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一趟趟奔驰的“钢铁驼队”,不仅是物流通道,更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口岸变化日新月异,全区12个公路口岸,实现了海关、边检等部门监管信息“一体化采集、一站式查验”,货物进出境进入“读秒”通关阶段,策克口岸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成为全国智能化跨境运输新模式的成功典范。2024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23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申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成功获批。

三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从城乡看,我们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7.48提高到2024年的70.7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更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实现了“愿落尽落、能转尽转”。从区域看,对内,我们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呼包鄂乌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东部盟市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西部盟市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对外,我们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京蒙全面合作为抓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定当好京津冀的“护城河”“菜篮子”“能源库”和“后花园”;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开创了“绿电跨区直供”新模式,区域间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深化拓展。

五、安全稳定大局持续巩固,“模范自治区”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我们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统筹发展与安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境安宁的良好局面。

一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我们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让各族群众邻里相亲,共同编织安居乐业的幸福网。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开展,守边戍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边防稳定安宁的局面。

二是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平安内蒙古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较“十三五”提高7.8个百分点,群众日子过得踏实安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信访总量稳步下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边境地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高效运行,筑牢了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三是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我们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全区近一半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贡献了全区73的粮食产量;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3767万亩次,占黑土耕地面积的85;近五分之一的盐碱化耕地经过改造,从“不毛地”变成“希望田”。我们积极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实现了全区债务风险降级,金融领域改革化险深入推进,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加快处理,这道坚实的安全稳定屏障是我们心无旁骛谋发展的最大底气。

回望“十四五”,历程极不平凡,成就鼓舞人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成果,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成果,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成果。“十四五”的辉煌成就已载入史册,现代化的壮丽征程召唤我们接续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紧紧围绕总书记赋予内蒙古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践行高质量发展

新路子绘制现代化宏伟蓝图”专场答记者问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育动能、惠民生、防风险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内蒙古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有效投资各项决策部署,形成“抓招商、抓储备、抓前期、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的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建设节点,明确阶段任务,做好年初部署、专题调度、全年总结,实施好“冬施工程”,全力提高北方寒冷地区项目施工强度。

二是实行重大项目三级领导包联、前期手续三级部门包联、重大项目厅际联席会议等机制,各个工作人员主动转变为政策解读员、事项推进员、工作服务员,主动帮办代办、靠前服务,合力破解项目谋划储备、前期工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

三是强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调度,强化结果运用,以调度分析明确工作重点,以通报排名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四是实行联审联批,横向推动各部门并联审批,纵向推动三级部门协同审批,着力推动打通政策堵点、优化流程、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

五是实现“两重”项目全过程监管,全面落实“自上而下”“软硬结合”工作要求,确保“两重”建设任务干一件成一件。

六是全面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积极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做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资金要素保障,推动投贷联动,规范有效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和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区固投增长9.8,位居全国第8,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2年增长17.6,位居全国第1,“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新进展”被做为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在全国通报表扬。2023年、2024年分别增长19.8、13.6,均位居全国第2位,实现了连续高基数上的高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固投增长3.7,居全国第9位,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和一大批重大项目轰轰烈烈的建设场景,在全区项目建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一步,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全面谋划实施好“十五五”重大工程项目,形成“实施一批、前期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滚动接续格局,全面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有效投资,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支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蒙古总站记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在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李靖靖:

谢谢您的提问。民生工作关乎群众冷暖,连接民心向背。自治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多措并举保障和改善民生。自治区《“十四五”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规划》提出的23项指标中,18项提前完成,其余5项符合预期进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末提高8580元,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持续提升,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一是民生供给持续扩容。我们用心用情用力织密民生保障网。“十四五”前四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到20万人以上,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基础支撑;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十三五”末的0.8个提高到4.5个以上,“最柔软群体”获得更多更温暖照护;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99.55,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21人,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在95以上,医疗和养老保障兜底能力进一步增强;乌兰牧骑每年开展惠民演出等活动1万场次,自治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惠民便民利民。

二是保障成色不断提升。我们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民生需求。103个旗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8个旗县(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义务教育正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加速迈进;构建与区外高水平医院对口协作机制,覆盖全区44家公立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年服务患者达60余万人次,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全区四级、五级养老机构达到37家,“兜底有保障、普惠可持续、高端有选择”的机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不断优化;全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蔚然成风;“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长城两边是故乡”“融合之路”等一批主题展览在区内外巡展,全区国家一级博物馆达到9家,公共文化供给更加“形神兼备”。

三是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我们着力缩小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的城乡服务差距,81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部达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扎实推进,每年选派1000名骨干教师赴乡村、薄弱学校支教,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医疗强基工程有序推进,县(区)域内就诊率达到83;苏木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设施覆盖率达到84.6,功能互补、统筹衔接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通5G网络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9.5,“快递进村”通达率97以上,群众生活更加便捷;全区图书馆、文化馆乡村分馆由“十三五”末的2000多个增加到4293个,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增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谢谢!

内蒙古日报记者:社会信用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石。请问“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文:

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回答。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重要作用,有效助力我区营商环境优化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在各地各部门通力配合下,我区“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实现了预期目标。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五个实现”。

一是信用法治化建设实现“双突破”。2021年6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区第一部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迈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4年9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当年全区唯一一项重点立法项目,也是我区规范和推进信用发展的一部综合性、基础性地方性法规。我区也成为全国拥有两部信用建设地方性法规的三个省区之一,法治保障更加坚实。

二是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水平实现跨越式突破。“十四五”以来,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数量较“十三五”末均实现“数倍提升”。自治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归集全区各类主体信用信息超5.94亿条,提升超2.2倍;各地各部门在行政事项办理过程中,累计调用查询信用信息超8964万次,提升超39倍;在信用修复领域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为2万个失信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修复服务,提升超8.6倍;在公职人员调任选任、评先评优等工作中,累计查询信用信息130万人次,提升超53倍。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的工作质效大幅提升,为信用建设各项工作筑牢了“数据底座”。

三是信用便企实现“一份报告替代一摞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www.pmxl.com 排名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