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8-06
长三角41市2024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已全部出炉!
梳理发现,8市GDP突破6000亿元,34座城市经济增速跑赢全国水平,“最强地级市”苏州强势回归,以6.2增速位列长三角万亿城市之首。
今年上半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有哪些新看点?一起来看。
01
杭州首次半年突破万亿
温州再次跻身前十
2024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首次突破15万亿元,经济态势稳中向好。在41个城市中,以6000亿、4000亿、3000亿为整数,形成多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万亿城市组成领先阵型。在长三角地区,已有九个万亿之城,他们位于榜单前列,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和2023年新晋万亿之城常州。
今年上半年,九座万亿之城经济总量达85990.24亿元,占长三角地区的57、全国的14。与2023年同期相比,合肥首次突破6000亿元;杭州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直接带动浙江半年度经济迈上4万亿台阶。
第二梯队是4000亿到6000亿之间的城市,共有3个。其中常州已经进入万亿,另外两个是徐州和温州。
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参考2023年的经济总量数据,这两市有望在2024年冲刺万亿之城。
在两地的发展规划里,徐州明确“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温州则明确到“十四五”末,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人口,打造“双万”城市。谁将成为长三角的下一个万亿城市,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梯队是3000亿—4000亿的城市,共有6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是迈入大城市的门槛。综合来看,长三角已经有17座城市的半年经济数据达到大城市标准。
再把观察的视野放大,有27座城市的上半年经济总量突破了1500亿,这就意味着,这27座城市都将在今年底迈入大城市之列,占长三角41市的66,这也充分说明了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综合41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整体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与2023年末相比,温州超越徐州,名次前进一位,再次跻身前十位。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滁州、蚌埠、六安、宣城分别前进一位。
02
34个市增速跑赢全国
宿迁、淮安、绍兴位列前三甲
再来看长三角41市的经济增速,有34个市跑赢了全国的5,其中宿迁、淮安、绍兴突破7,位列增速前三甲。
特别是宿迁,凭借7.3的增速,保住了在江苏第12的位置。
增速在6-7区间的城市有10个,分别是丽水(6.9)、湖州(6.5)、衢州(6.5)、金华(6.4)、徐州(6.3)、池州(6.2)、苏州(6.2)、温州(6.2)、台州(6.2)、连云港(6.1)。
其中,江苏增速达到6以上的有5个,浙江有7个。
在九个万亿城市中,苏州以6.2的增速位居第一,无锡(5.9)、南通(5.8)、常州(5.6)、合肥(5.5)、宁波(5.4)的增速高于全国。
宿迁、淮安、绍兴为什么能够突破7?
最大的动能是工业“顶梁柱”作用显著。三座城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发挥了工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
宿迁上半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快于江苏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特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3个行业发展迅猛,增速均在20以上,分别为55.2、21.1和30.7。
淮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分别增长101.1、53.9、32.8、27.5和22.8,合计拉动全市增加值增长9.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显著。
绍兴工业生产稳步提升,支柱行业全面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80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1、8.0、7.4,新质生产力逐渐形成。
03
苏州领跑万亿之城
“最强地级市”强势回归
“最强地级市”苏州在今年上半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实现了总量大、增速快的双丰收。
2023年第一季度,苏州市GDP增速一度低至1.9,在全国经济十强中仅高于广州,当季地区生产总值被成都以80亿元的微弱优势反超。今年一季度,苏州的经济增速狂飙到7.9,在26座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一,上半年6.2的增速在全国经济十强中最高。这个成绩,在国内也是遥遥领先。
为什么苏州能够强势回归?
工业和外贸是苏州重振雄风的两把“利器”。
苏州拥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超1.3万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4万亿量级,居全国第二。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二产增速达到8,二产增加值5369.4亿元,超过上海跻身全国第三。
工业投资势头同样迅猛,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工业投资1023.4亿元,同比增长12.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05.9亿元,同比增长15.4。大投资带来大项目。据《苏州日报》消息,二季度以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7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36个,实现每月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量“双过百”。
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含金量”不断上升,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业两个万亿级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8和10.5,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度达73,重点产业增长势头良好。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三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排名全国第四。
作为一个工业外向型城市,苏州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贸是苏州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上半年苏州进出口总额12316.9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出口额7632.2亿元,增长9.9;进口额4684.7亿元,增长7.9。
装备制造业稳住了苏州外贸的底盘,上半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出口5934.5亿元,增长13.2,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8,其中新能源汽车59.9亿元、增长9倍,成为最大亮点。
今年以来,苏州加大对对东盟、印度、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新兴市场的开拓,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出口也大幅增长,推动“苏州智造”扬帆出海。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全国前十位,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引擎,动能强劲。
下半年,各地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力拼经济,决战全年胜,长三角三省一市的41市更要以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展所长,共同扛起长三角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责任与担当。
文章来源于:http://www.pmxl.com 排名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