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守护好最美“夕阳红”,嘉峪关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实现了城乡养老服务全覆盖。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月最高可享受政府养老补贴1833.5元,涵盖助餐供餐、生活照料、家庭保洁、健康管理等60项“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此外,还开创了“孝善基金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补贴累计撬动个人孝善基金1216万余元,共同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嘉峪关的温度还藏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上。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构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服务对象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流动儿童,2021年、2023年两次提高保障标准,“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291.97万元,惠及2877人次。残疾人保障方面,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实现“全程网办”“跨省通办”,覆盖率达100,“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补贴2179.94万元,惠及19.52万人次。
嘉峪关市持续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实施网格提效、物业提标、创稳提级等“八大行动”,培育“嘉和善治”社区治理品牌,推行“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调解率和成功率均超过90,相关经验获主流媒体报道,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平安嘉峪关成色更足。坚持“小事”不“小视”、“小事”暖心办,累计办理便民服务热线事项8.7万件、满意率93.7;连续三年获得人民网群众工作“民心汇聚奖”,连续两年被新华社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
嘉峪关市还积极推进酒嘉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完善、民生设施共建共享、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嘉峪关市南湖秋色。
绿脉共生:绘就人与自然和谐新画卷
嘉峪关作为祁连山内陆河屏障区的关键节点,是阻止沙漠南侵、保护酒泉绿洲乃至河西走廊的生态前线。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治理的双重压力,嘉峪关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打造“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
嘉峪关市坚持以“三化”改造为引领,持续推动高耗能产业逐步向低碳化、循环化、高效化转型。“十四五”以来投入超200亿元实施35个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项目,从生产源头削减能耗与排放,共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载体15个、省级节水型企业5家。同时,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风光电资源优势,嘉峪关市大力提升新能源在产业用能中的占比,电解原铝液被贴上“绿电铝”标签。目前,特种钢铝新材料产业绿电使用比例已近50,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发展,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
嘉峪关市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连续31年开展“绿化年”活动,累计种植各类树木2402万株,形成点线面、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十四五”以来,嘉峪关市在巩固原有造林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城市绿化品质上,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3,绿化覆盖率达到41.14,城市生态廊道达标率为100、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为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推窗见绿、移步换景、出门入园”已成为嘉峪关的亮丽底色和幸福常态。
嘉峪关市以绿色转型发展为导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紧盯工业、燃煤、机动车和扬尘“四类污染源”关键领域,不断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提升,PM2.5浓度持续保持全省最低。水体保护卓有成效,全市工业和生活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0,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嘉峪关市民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回顾“十四五”,挑战前所未有,成果超乎预期。展望“十五五”,使命光荣,前景壮阔。嘉峪关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全省打造“七地一屏一通道”部署要求,向新而行、转型发展,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加快推进“两区一城一地”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峪关崭新篇章。
杨晨雨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