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于晓明
雄关为证,钢花作答。
当“十四五”的齿轮在祁连山脉的褶皱里、讨赖河的涛声中、大漠戈壁的风声里加速转动,嘉峪关这座因矿建企、因企设市,因关得名、因关闻名的城市,正以淬火成钢的韧劲,在西北戈壁上,锻造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激发起争先进位的新活力。
5年来,嘉峪关市锚定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品质生态宜居城、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的发展定位,紧扣建设西部明星城发展目标,聚力打造产城融合、地企协作、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幸福“六个典范”,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发展基础全方位夯实、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民生福祉全方位改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万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5.8万元、3.2万元,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嘉峪关市向新而行、转型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以新型工业化为路径,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嘉峪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9,三次产业比重由1.9:63.6:34.5调整为2:49.8:48.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呈现主导产业聚链成势、新兴产业势头良好、文旅融合生机蓬勃、科技创新动能增强、改革开放活力迸发等特点。截至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十三五”末增长2.5倍,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5年来,嘉峪关市全域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城乡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协调发展,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建设加快推进,嘉峪关市城市化率达95,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面貌。
5年来,嘉峪关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促进民生改善、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着力重点,全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打造民生幸福典范城市,扎实推进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
5年来,嘉峪关市全面完成行政机构改革,国企改革考核连续3年排名全省前列,“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力推进,99的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城市信用综合指数跃居全国地级市第六位,“营商至嘉·关照到家”品牌更加响亮。
酒钢集团高端剃须刀用马氏体不锈钢供应国内剃须刀行业一线品牌。
钢城蝶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嘉峪关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始终是强市之本。“十四五”以来,嘉峪关市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战略指引,坚持把强科技行动深度嵌入强工业行动,推动传统产业破茧成蝶、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老字号”焕发出了“新生机”。
5年来,嘉峪关市全力实施强工业行动,累计投资190亿元实施了108个钢铝产业“三化”改造项目。嘉峪关市坚持技术攻坚、创新驱动,不锈钢4大系列70余个产品获得国际认证,锌铝镁镀层钢板、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因瓦合金材料等一批“拳头”产品打破长期以来国际大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供应链的垄断局面,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整体水平达到行业先进和西北领先,在西部率先构建起“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铝板带材产品取得中质协、船级社“三标一体”认证,汽车用铝材产品获得全球汽车供应链“通行证”。铝产业链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8.9提升到51.1,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3年钢铝两条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24年达到1111亿元、年均增长18,钢铝主导产业向更优更强迈进。
5年来,嘉峪关市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在关键材料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嘉峪关市不断深化与中核四0四公司的协作发展,嘉核科学城多个科研和配套项目建成投运,20多户上下游企业落户嘉峪关市。核技术应用产业加快培育,氦-3管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锶-90等产品试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嘉峪关市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打造了从光伏支架、光伏组件、储能电池到发电站、绿色高载能产业的全链条产业闭环,建成了全省第五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光伏发电并网总装机199.4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1.7倍,全市能耗累计下降19.7,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同时,嘉峪关市还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业态、新产业,国际智慧物流综合枢纽、AI算力中心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无人机制造等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嘉峪关市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8户、较“十三五”末增长1.1倍,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由“十三五”末的42.7提升到73、跃居全省第二位,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金额实现翻番,抗菌不锈钢、核用不锈钢等一批“拳头”产品成功替代进口,科技赋能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十四五”以来,嘉峪关市举全市之力支持嘉峪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园区工业总产值从“十三五”末的848.6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265.7亿元,成为甘肃省三大千亿级园区之一,连续13年荣获优秀省级开发区。
雄关焕彩: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秋阳洒满嘉峪关关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登城楼、望长城,驻足远眺。作为长城文化的重要载体,5年来,嘉峪关市持续擦亮“天下第一雄关”金字招牌,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投资1.58亿元的关城景区改造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嘉峪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全国唯一的以长城专题开展保护利用示范的城市,在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以来,嘉峪关市累计实施30余项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嘉峪关市先后出版《嘉峪关筑城史》等专著20余部,研发青砖微裂隙注浆装备等3项专利,创新推出“我到嘉峪关修长城”研学产品,开发17个系列200余款文创产品。通过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嘉峪关已成为展示长城文化价值、弘扬长城精神的国家级示范标杆。
5年来,嘉峪关市全方位塑造和大力宣传“天下第一雄关”旅游品牌,着力为游客营造品质化旅游环境。“十四五”时期,实施了关城景区提升改造、游客服务中心提升改造、草湖湿地景区改造等重点工程,推动关城、关城里、丝路神画三大景区全面贯通。关城景区成功入选全国5A级景区品牌百强榜,草湖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市成功跻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地级市。2025年荣获“美丽中国·全域旅游休闲度假名城”称号。
“十四五”时期,嘉峪关市坚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出全国首个长城实景夜游项目《天下嘉峪关》,累计吸引游客近30万人次,实现夜游收入1807万元,“关城夜游”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5年来,嘉峪关市持续放大“文旅商体”综合效应,成功举办国际短片电影展、国际铁人三项赛、嘉峪关长城马拉松等各类节会赛事,带动全市旅游人数、旅游花费年均增长30以上。构建“航空 高铁”的立体化文旅通道。嘉峪关酒泉机场执飞航线达到24条,年吞吐量突破百万人次,成为民航西北第三个、甘肃第二个“百万级”支线机场,冠名的“嘉峪关号”动车组4小时直达兰州、到西安实现朝发夕至。深化旅游宣传推介。牵头成立三省九市研学旅行区域合作联盟,承办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大会和中青旅联盟第二十二次全体成员大会,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219万人次、旅游收入79.6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2倍、2倍。
“十四五”时期累计投入5.66亿元新建或改造中小学、幼儿园38所。
民生提质:精耕城市治理提升效能
清晨的雄关广场,老人们跟随舒缓的音乐打太极,孩子们在新建的游乐区追逐嬉闹,角落里的“百姓书屋”飘出墨香……这幅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是嘉峪关市“十四五”期间民生改善与城市治理升级的生动缩影。5年来,这座工业城市以“精耕细作”的态度打磨治理精度,将发展成果化作民生温度,让“幸福雄关”的底色愈发鲜亮。
“十四五”时期,嘉峪关市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23个、惠及群众4.28万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扩围升级,城市路网及硬件设施加速提档,5G信号覆盖城乡,S06酒嘉绕城高速建成通车,机场新增航线11条,旅客吞吐量跻身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前三位,城市功能与品质实现双提升。
嘉峪关市坚持把稳就业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稳预期的重要基础,“精准滴灌”开展政策帮扶,“按需点单”实施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做好就业服务。“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95万人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技能补贴、创业贷款等3.2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81万人,有效带动群众收入稳步提升。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A级,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稳居全省首位。
作为全省首个全域城市化试点城市,嘉峪关市高标准编制规划,加快推进试点村建设,努力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3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7,培育壮大休闲观光、田园采摘等新业态,打造了辣椒、高原夏菜等产业基地,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8.3万元增至8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1优化至1.82:1,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嘉峪关市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未来的希望工程,在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66亿元新建或改造中小学、幼儿园38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9,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达标率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教育城镇化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嘉峪关市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是全国唯一一个整市通过国家督导认定的地级市。
嘉峪关市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累计投入24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建成市中医医院住院部等重点项目,酒钢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