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推”的行政逻辑
李建是华北某乡镇党委书记,他最近也看到了大悟县关于“市场主体”虚增的新闻。
“如果不是上级有任务,乡镇弄这个有什么好处呢?”李建说,发展经济必须实事求是,市场自然发育达不到相应水平,就想靠下指标来完成,这是一种畸形的政绩观。
他认为,各地方政府应该清楚地方经济体量有多大,可以引导规范某个行业,让它生产经营更合法合规,而不能逼着下面造假,那等于是竭泽而渔、自欺欺人。“仅仅市场主体数量增加了,你的GDP增加了吗?就业增加了吗?”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一些地方政府养成了‘倒推’的行政逻辑。”桂华说,一是行政层级的倒推,上级把目标分解到各地市,地市再把目标分解到区县,区县再分解到乡镇;二是时间点的倒推,每个季度,基层要完成多少目标,推动这项工作的关键就是考核、问责。这时,一项经济发展工作就变成了一个目标分解、倒推问责的工作。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李建并不反对上级对基层进行绩效考核。他觉得,绩效考核体系运用得当,也会给基层干部增加工作动力,为大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但是,如果以此强压基层完成一些不现实的任务,政治生态就会恶化,会培养出一批只会迎合上级的干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楠迪扬表示,虚假市场主体不会有正常经营活动,但因为它们的信息也进入了工商系统中,当有经营者想了解相应行业或寻找合作伙伴时,这些虚假主体的信息可能会成为干扰信息,长此以往,只会扰乱市场秩序。此外,它们在注册过程中也浪费了大量行政资源,给基层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
“地方的虚假注册行为会影响外界对它营商环境、政府行政水平的认知。”张楠迪扬说,地方希望提振实体经济,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出发点是好的,将相关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也有一定合理性,但任何绩效指标的制定都要有科学依据,有些地方急于求成,设置的目标超过了当地正常的发展态势,实际效果就会背道而驰。
对于此类现象,她认为,在建设数字政府过程中,通过电子监察手段发现这些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问题,应该并非难事。另外,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党纪法规的行为,应该明确责任主体,让各级政府承担起相应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则表示,从营商环境优化来看,地方政府应减少“市场主体数量增加率”这样的考核指标,降低这些指标的权重,尽可能不要通过一些硬性问责来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更不能将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层层加码。
马亮认为,地方政府应摆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注重依法行政,强调营商环境的国际接轨,更多从市场主体的切身感受和主观评价出发,关注他们眼中的营商环境如何。
桂华在乡镇调研中发现,在县级工作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背景下,各种考核管理技术进一步精细化,涉及过程管理和事后追责的各项机制也越来越健全。但是,他观察到,这种基于高强度管理的行政体制,也造成一些乡镇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县里下达的各种指标、考核、任务、检查中。
“各个条线部门都下达工作,乡镇没有能力真正完成,又不得不做,必然出现应付,有些工作光应付还不够,还得认真应付,要搞创建创新,结果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桂华说。
他建议,应让条线部门回归业务部门,而不是考核部门,让条线工作变成基层工作的支持和服务;其次,要减少县级对乡镇事无巨细的考核,尤其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考核,比如各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各种随意下发的报表和任务,不能事事搞排名。
(文中李建、钱刚为化名)
原标题《“市场主体”数量激增背后:为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有村干部名下曾注册20个工商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