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5-30
孝感大同等市“市场主体”虚增,为完成指标有村干部注册20个营业执照张胜坡/央广网北京2024-05-3007:47字号
“我想问一下,这是谁给我们注册的工商营业执照?”今年4月,在发现父母和自己名下被冒名注册工商营业执照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吕王镇刘院村村民汪争猛在村民沟通群中提出了这个疑问。
汪争猛长年在外务工,年过六旬的父母则生活在村里。2019年,他的父亲汪绪良颅内发现良性肿瘤,手术后,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视力严重受损。次年,汪绪良尝试申请医疗救助,但村干部告诉他,其名下有2个工商营业执照,不符合救助条件。
2023年,汪争猛的母亲心脏主动脉血管破裂,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家中负债达到10余万。汪争猛得知,依据地方政策,他家可以申请2000元的补助金。在申请过程中,村干部告诉他父亲,其名下又新增了2个工商营业执照,依然不符合补助条件。
汪争猛介绍,今年4月,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劳动能力,他母亲尝试申请低保,但又被告知,他母亲名下也有1个工商营业执照,不符合低保申报条件。
4月27日,汪争猛决定亲自去查一下,结果发现父亲、母亲和自己名下共被注册了5个工商营业执照,而他们毫不知情。不过,他的提问在村民群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仅刘院村村民自查就发现,有上百人被冒名注册工商营业执照。
5月12日,大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通报称,2011年至2023年,当地一乡镇工商所原所长邓某等人在“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中,违反依法合规的工作要求,通过镇政府工作人员获取部分村民身份信息,违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154个,涉及村民134人。同时排查出其他乡镇违规办理工商营业执照84个。
大悟县的现象并非孤例。近日,央广网记者调查发现,湖北孝感、山西大同的多个县市在“市场主体倍增”行动中存在虚增工商营业执照的情况。其中,灵丘县武灵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他的名下曾注册过20个工商营业执照,一方面可以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也能为村里发展其他产业做准备。另外,大同市灵丘县东河南镇小寨村村干部称,他名下注册了7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那些生意实际也都没开展,都是镇里让注册的,今年上级已经没有再布置类似任务了。
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认为,中央对地方的政策要求本来是发展地方经济、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兴市场主体。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上,而是通过造假完成所谓“市场主体数量倍增”任务,这本质上是一种形式主义。
虚增的“市场主体”
孝昌县与大悟县相邻,相距仅40余公里,同属孝感市管辖。
齐岗村隶属于孝昌县王店镇,2017年,该村与另两个村子合并为新岗村,合并后有人口4000多人。
5月14日,记者在天眼查统计发现,齐岗村仅在2018年9月21日至29日就注册了47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其中在9月26日,一天就注册了27个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以“日杂”“五金”“文体”“鞋帽服装”“箱包饰品”为主。有村民名下在一天之内就注册了4个营业执照,经营品类包括文具、服装、饰品、鞋。目前,这47个营业执照都处于“存续”状态。
齐岗村有村民在同一天注册了4个营业执照(网络截图央广网发)
“我们新岗就没有服装店。”5月28日,新岗村村委会主任胡俊红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人从没有开过箱包店、五金店,“村里怎么会有五金店呢?”
应城市距离大悟县100多公里,属孝感市代管县级市,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10个镇,黄滩镇是其中之一。天眼查显示,黄滩镇石桥村在2018年11月3日注册了19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涵盖“餐饮”“室内装修”“制造”“百货零售”等多种行业。
在2022年3月4日至6日,该村又注册了20个营业执照,注册资本多数为1万元,经营范围则均为“蔬菜种植销售”。
石桥村在三天内注册了20个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均为“蔬菜种植销售”(网络截图央广网发)
5月17日,石桥村一位名下注册了“蔬菜种植销售”类营业执照的村民告诉记者,自己既不种菜,也没有注册过工商执照。
“我已经78岁了,我没有注册过工商执照,也不知道自己的信息被注册过。”另一位村民说。
安陆市与应城市东北毗连,同样是孝感市代管的县级市。在2022年3月23日至25日,安陆市雷公镇的许福村注册了16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资本均为2万元,经营范围均为“谷物种植;食用农产品零售”。在2024年1月至3月,该村再次注册了13个工商营业执照,所有企业名称都以注册经营者的名字命名。
5月17日,名下注册了工商营业执照的多位许福村村民表示,他们不知道名下注册过工商营业执照。其中,一位名下注册了“谷物种植;食用农产品零售”执照的村民告诉记者,自己已经60岁了,早就不种地了,也从来没有注册过工商执照。
2024年3月26日至29日,孝感市云梦县吴铺镇韩信村也注册了43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涵盖“家庭农场”“健身服务”“养殖种植”等领域。该村一位名下注册有“家庭农场”类工商执照的村民表示,自己70多岁了,也早已不种地,更没注册过工商营业执照。
不仅湖北孝感市,山西大同市也存在此类情况。该市广灵县作疃镇宋窑村宋鹏飞名下在2022年8月24日和2023年3月20日,累计注册了11个工商执照,经营范围囊括“水果销售”“鲜花销售”“农机配件”“养殖”等多个领域。
5月17日,宋鹏飞告诉记者,他实际是做货运生意的,自己名下注册过很多营业执照,但从没做过那些生意,“那些是村里让配合(注册)的,现在已经注销了。”
大同市灵丘县东河南镇小寨村李八孩名下,在2023年8月3日注册了7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目前除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执照存续外,其它均已注销。
5月17日,李八孩告诉记者,他是小寨村党支部书记,工商营业执照都是镇里让注册的,那些生意实际也都没开展,今年上级已经没有再布置类似任务了。
“硬指标”
记者查询发现,2023年,大同市灵丘县多个乡镇的村干部名下都曾在某一天内密集注册工商营业执照,目前,大部分均已注销。
灵丘县武灵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他的名下曾注册过20个工商营业执照。当时,他认为,这一方面可以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另一方面这也能为村里发展其它产业做准备。
“当时说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县里帮着办,办起来也比较方便。”他说,后来,发现注册的工商营业执照用不上,基本都注销了。
“县里帮着办”的契机与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有关。2022年4月20日,在县政府的六楼会议室,灵丘县县长张磊召开了一场全县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在这场会议上,张磊指出,省委、省政府将实施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牵引性工程来抓。
张磊强调,全县要深刻认识抓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强化督查考核,形成奖优罚劣的浓厚氛围。
2022年4月20日,灵丘县召开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灵丘县政府官网央广网发)
在此前一天,4月19日,广灵县召开的一场同题会议上,广灵县的发改局有关负责人作了“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实施方案”的说明。该方案明确指出,要把市场主体倍增重点任务纳入“13710”督办系统,将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对培育市场主体成绩特别突出的部门和平台载体,给予奖励表彰和倾斜支持。
央广网记者梳理发现,多个地方都曾制定过类似文件,除了将市场主体倍增任务与政府绩效考核挂钩外,还将任务具化成数据指标,层层分解至乡镇一级政府,并制定了严格的排名、通报、约谈制度。例如,湖北应城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2022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要较2021年增长16,突破4.4万户;2023年实现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1100户,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5万户;到2025年底,市场主体增速高于孝感市平均水平。
上述方案指出,这些年度市场主体发展目标作为“硬指标”被分解落实到了各办事处、镇、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并据此形成了以“市场主体的总量、质量、结构、发展速度和贡献率等为主要指标的市场主体发展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了市场主体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通报、约谈制度。
为了激发基层政府、单位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安陆市还在此类工作方案中提出,发展快的地方,会在评先表优、转移支付等方面给予倾斜。
钱刚曾在山东某县多个乡镇担任过党政负责人。他表示,从这些地方领导的发言、文件规定来看,这些地方把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列为了当前比较重要的一项阶段性工作,也意味着这项工作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准,需要通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来推动。
“‘硬指标’说明这项工作是刚性的,没有任何弹性,而且在政府绩效考核中占的分值比较高,完不成就直接通报,原则上必须完成。”钱刚分析,但在他看来,市场主体倍增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经济发展有基本规律,比如,一个地方只有1000家市场主体,通过一两年的努力,难道就能出来2000家?这不符合市场规律。
“排名制”下的工作考核
大悟县市场监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全县实有各类经营主体60099户。而据大悟县人民政府公布的人口状况显示,截至2023年11月30日,大悟县全县户籍总人口有599527人。其中,18岁至59岁人口不到36万人。
“6万个经营主体是什么概念?即使不考虑在外务工人员数量、在地具备经商能力的人员数量,这也意味着全县每10个人就有1个人从事经营活动,这有点违背常识。”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桂华说。
桂华在多个地市的乡镇进行过田野调查,访谈过许多乡镇干部。对于一些地方发生的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数据虚增的现象,他并不觉得意外,但对于地方政府动辄把责任归咎于个别基层干部的做法,他不太认同。
“这背后是基层工作出现了形式主义,只是最终表现在了乡镇干部或村干部身上。”他说。
桂华表示,一旦地方政府把某项行政工作纳入基层政府绩效考核,就意味着基层政府会对这项工作的完成度进行排名。
“以市场经营主体倍增任务为例,从一些区县已公布的文件可以看出,县里对乡里制定了市场主体新增指标,如果乡镇达不到,就会有各种奖罚措施。”桂华说,很多基层政府的工作考核都是“排名制”,而不是“达标制”。“比如,你觉得考90分已经不错了,但如果你排名靠后,90分也没用,在年终考核时,依然会扣分。如果一个县有20个乡镇单位,那就对应着20个乡镇责任主体,且不说年终考核扣分之后会有什么处罚,只把某个乡镇的数据排名在会议上念一下,乡镇负责人就会感到巨大的工作压力。”
桂华在乡镇调研中了解到,多数乡镇之间在年终考核时,横向差距很小,一般只会相差零点几分。如果一项工作本身被赋予的分值很高,而一个乡镇只要在这项工作中被扣上两三分,它就很可能排名倒数,轻则扣减这个单位绩效工资,重则约谈。甚至,有些地方会对连续几年排名倒数三位的乡镇干部免职。曾有乡镇干部跟他抱怨:“有些事情不做,立刻就完;做了,以后再完。”
钱刚介绍,在基层政府考核中,如果完不成相应指标,年终考核就会扣分,也会影响到这个单位的综合考核,从一些地方把“市场主体发展情况纳入高质量综合发展考核”可以看出,新增市场主体不是单项考核,而是纳入干部年终政绩的综合考核,并会进行年度排名。
“如果某个乡镇排名倒数,党政第一责任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