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结合“十四五”期间城市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标人民城市的“人民性”和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建设新形势,对2023年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为7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从多个层面对29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课题组特别强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充分就业和城市文化传承对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23年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能够从多个层面对29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课题组继续优化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指标分值,优化基本分和扣减分,其中基本分为100分,包括41个二级指标;扣减分为12分,包括6个二级指标。
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四类指标贡献最大,这与课题组主张“城市发展的社会属性和人民属性”直接相关。城市社会发展排名也表明,经济发展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社会的经济”。
课题组根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可获得的2021年各类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排名,前100强城市分为:A 级(1-10名)、A 级(11-30名)、A级(31-60名)、A-级(61-100名)四个等级,其余城市归属B级、C级,未能进入百强榜单。
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重庆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天津市。北京和上海引领城市社会发展,深圳和广州齐肩并进。国内主要城市群在社会发展百强榜中表现优异,排行榜前十位城市有七个城市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重庆、武汉和成都等三个中西部城市表现优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十强城市连续五年上榜,体现了十强市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反映了十强市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体现了十强市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前二十强城市分别为东莞市、西安市、苏州市、佛山市、济南市、珠海市、宁波市、厦门市、青岛市和郑州市。东莞、西安和苏州位列第11至13名。从整体上看,前三十强上榜城市名单基本稳定,但内部排位竞争激烈,这既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也反映了政府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百强榜上榜城市尤其是前三十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竞争能力和人口吸引能力强,优质教育、科技、医疗和文化资源集聚,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加强教育、科技和公共卫生投入,注重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使这些城市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型核心城市,也是各类人才的“逐梦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流动也推动了所在区域的城镇化进程。这些城市注重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发展中的协同作用,注重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逐步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格局,增强了城市社会发展潜力。
2023年百强城市的省份分布情况更为均衡,一些中小城市因在民生建设、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而进入综合发展百强榜。各省份上榜城市数量显示,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榜城市数量名列前茅,入选城市均为11个;山东省上榜城市数量上升到10个,福建省上榜城市上升到5个;河北、江西、内蒙古、广西上榜城市为4个。
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上榜城市的空间集聚效应仍非常明显,东部沿海城市上榜城市最为集中,东北和西南地区上榜数量较少,这在反映了我国城市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与此同时,内蒙古和新疆等西部省份上榜城市数量较多,也体现了国家的共同富裕和区域均衡战略。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将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总体目标,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总结中国城市民生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区域协调发展、科教兴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等成功经验,记录中国城市推进社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奋斗进程。课题组现有指标体系数据均来源于各类统计数据,未来将继续优化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更加重视社情民意和中华文化传承,更好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讲好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故事,认真做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高校发布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12月25日,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何雪松教授和吴开泽副教授领衔的智库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在沪发布“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暨百强榜(2023)”。据悉,这是华东理工大学持续第六年公开发布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
2023年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能够从多个层面对29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课题组继续优化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指标分值,优化基本分和扣减分,其中基本分为100分,包括41个二级指标;扣减分为12分,包括6个二级指标。
课题组利用可获得的2022年各类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排名。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重庆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天津市。排行榜前十位城市有七个城市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重庆、武汉和成都等三个中西部城市表现优异。
上海市在多个一级指标排行榜中表现优异,其中“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一级指标位列榜首,“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三个一级指标得分仅次于北京位居榜眼。上海市在“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一级指标中存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等短板,排名降至第35名。
在“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领域,十强城市大多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城市,如黄山、南平、厦门、海口和珠海等著名旅游城市;在“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领域,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和天津等一线和直辖市位列前五强,前十强均为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领域,北京、南京和上海实力最强;在“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领域,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和广州名列前五强,这些城市拥有全国著名的医学院,储备了大量高水平医学人才和优质医疗资源,是全国的医疗创新高地;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领域,北京和上海得分最高,副省级城市排名靠前,珠海、东莞和苏州进入前十。
【中国新闻网】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2023)发布北京上海深圳分列前三
中新网上海12月25日电(许婧高志苗)25日在沪线上发布的“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暨百强榜(2023)”显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重庆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天津市。
据介绍,2023年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城市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的系统性指标,在长期关注城市社会治理、社会保障、公共医疗以及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更关注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特别强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充分就业和城市文化传承对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23年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从多个层面对29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
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四类指标贡献最大,这与课题组主张“城市发展的社会属性和人民属性”直接相关。城市社会发展排名也表明,经济发展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社会的经济”。
课题组根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可获得的2022年各类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排名。北京和上海引领城市社会发展,深圳和广州齐肩并进。国内主要城市群在社会发展百强榜中表现优异,排行榜前十位城市有七个城市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重庆、武汉和成都等三个中西部城市表现优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该榜单由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教授何雪松和副教授吴开泽领衔的智库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完成并发布。这也是华东理工大学持续第六年公开发布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课题组后续还将推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一级指标专题报告等系列报告。
【上观新闻】设4档评级、6个减分项,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发布:七大指标各有榜首城市
以人民的生活需求、生计需要和生机活力为中心,强调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暨百强榜(2023)”25日上午在沪线上发布,利用各类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排名,前百名划分“A 、A 、A、A-”4个评级区间。按省份看,除直辖市外,广东、江苏、浙江百强上榜最多,均有11个城市。
【上海一榜首、三榜眼,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可提升】
据悉,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重庆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天津市。这前十位城市中,有7个城市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重庆、武汉和成都等3个中西部城市也表现优异,体现了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是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何雪松教授和吴开泽副教授领衔的智库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研制的,课题组兼顾指标相关性与数据可得性,构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2023年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从多个层面对29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继续优化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指标分值,指数榜的基本分为100分,包括41个二级指标;同时,还设有扣减分12分,包括6个二级指标。
具体看来,上海市在多个一级指标排行榜中表现优异,其中“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一级指标位列榜首,“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3个一级指标得分仅次于北京,位居榜眼。而辩证地看,上海市在“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一级指标中,也存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等短板。
【7个一级指标专项排名,不同队列各有“排头兵”】
综合排行之外,一级指标专项排名的百强榜旨在从7个维度考察城市社会发展的多
文章来源于:http://www.pmxl.com 排名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