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11-29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北京)新闻发布会。
四季更替,当冬日的严寒开始笼罩大地,云南却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依然用春天的温暖迎接着全国的每一位游客。冬日的云南,有四季如春、有温暖如夏,有阳光,有蓝天,有花海,有雪山,有悠然惬意的幸福节奏,有待着就不想走的旅居生活,2025年的元旦、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从“诗的远方梦的故乡”来首都北京,邀请全国的朋友,走进云南冬日的暖阳,走进云南冬日的春光,旅居云南,一起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出席今天的嘉宾。他们分别是: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先生;
云南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劲松先生;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汪巡先生;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吴春花女士;
中共德宏州委常委,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陈超奇先生;
云南省温泉协会会长何少泉先生。
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在京国家级媒体和云南省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还有省级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欢迎大家的到来!
在发布会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一同观看旅居云南主题宣传片,感受旅居云南的独特魅力。
光影中,我们有请大家跟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先生一起走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的美丽春光,有请。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发布新闻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
各位网友,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期,我们很高兴来到首都北京通过人民网平台,举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新闻发布会。首先,衷心感谢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和各家媒体长期以来对云南文化和旅游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感谢无数网友的力挺、包容和呵护。自2023年3月,云南省委王宁书记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发出欢迎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邀请以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引发广大网友热切关注,很快成为云南文旅新IP。截至目前,全网阅读量已超500多亿次,成为云南的亮丽名片和宣传品牌。今天,我们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为主题,发出“旅居云南”的盛情邀约,诚邀海内外广大游客到云南放慢脚步停下来,遇见最美的“诗和远方”,抒写一段诗意栖居和幸福美好。
“旅居云南”,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牵手。“云南”源于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彩云南现”的典故。从古至今,“云南”不只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生活方式。386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踏足彩云之南,在云南旅居一年零九个月,完成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在60多万字的游记当中,仅写云南部分的《滇游日记》就长达25万字,以较大篇幅书写出“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的美景。明代状元杨慎谪滇30余年,游历云南各地讲学,定居昆明西山脚下高峣村,在滇池边写下“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绝句。102年前,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来到云南,在丽江玉龙雪山下旅居27年,78岁弥留之际留下“宁愿回到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死去”的念想。今年11月,河南安阳60多岁“麦子奶奶”的一句“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去西双版纳,过个冬天”的感言,引发众多网友对“旅居云南”的向往和共鸣。近两年来,到云南旅游的游客中,23—45岁的青壮年游客占48.7,平均每天有几十对青年男女去有风的地方,在大理最佳爱情表白地许下山盟海誓,心手相依走到一起。可以说,古往今来,“旅居云南”有口皆碑,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仅是去一个地方,更是体验一种在地生活。
“旅居云南”,是一切美与好的回眸。亚洲象北上南归温暖全世界的记忆犹存。近两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旅居云南”新品牌,吹响云南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号角。“旅居云南”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旅居云南,得天时。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优良空气天数占比99以上,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在98以上,部分地区的负氧离子含量可达每立方厘米上万个,每一口呼吸都能沁人心脾。夏可避暑、冬可避寒,每一阵风吹来,都有温暖舒适的气息。旅居云南,占地利。云南拥有丰富的物产、多样的生态资源,来云南旅居是身心的疗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让云南及云南普洱茶更加的享誉世界;入口香醇的云南小粒咖啡,种植和产量占全国的98;云南鲜切花年产量167亿枝,相当于给全世界每人两枝,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花园”;全省16个州市美食各有特色、不可胜尝,吃花、吃虫、吃野菌,都是纯有机、纯绿色、纯生态。在云南旅居,可尽享6项世界遗产、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77个中国传统村落、624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不胜数的网红打卡景点,还有康养、生态、研学等层出不穷的文旅业态体验。旅居云南,聚人和。云南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6个世居民族亲如一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管你旅居到哪里,都能交上新朋友。去年春节期间,杭州萧山一家三口到云南旅游,由于景区游客太多,吃饭排队时间长,为了不饿着孩子,就找到当地一户老乡家,拿出600元求搭伙吃两餐饭。然而,回到酒店时,才发现包里600元被退回来了,还留有一张纸条,上写“咱中国人到哪都是一家人,有空常来玩”一句话,感动游客、温暖全网。昆明导游朱云璟,执业28年中多次收到游客寄来的表扬信、锦旗,在上个月又一次收到了台湾旅行团的表扬信后,表示,“导游服务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每一次游客的肯定都鼓舞激励她更精细地做好服务。云南还是一个可以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留下来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客人喜欢云南、爱上云南、留在云南。去年3月以来,我们推出具有云南特色的为游客服务十件实事,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旅志愿服务,一年多来,注册文旅志愿者达11.5万名、增长297,共服务游客2582.6万人次,服务时长200余万小时。今年1—10月,全省旅游经济指标量质齐升,在去年高增长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接待游客、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4.2、21.9;赴滇旅居人数同比增长10.7。旅游好不好,就看游客来不来、来得多不多;旅居好不好,就看游客是否留得住、住得久不久,毕竟游客是用脚来投票的。
“旅居云南”,是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什么,是你离开了会想念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彩云之南,心之所往。来自深圳的旅客“曙悦”从2008年连续16年在丽江旅居,她感慨“今年我在丽江待了4个月,本来该回去了,但就是舍不得……”。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和村,整合56个闲置院落向艺术家开放,吸引“新大理人”1000多人,其中国内知名艺术家100余人,带动了35家客栈、5家餐饮企业、5家旅拍企业、1家培训学校、1家动漫创意企业入驻,让曾经的“失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艺村”。今年,我们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提出“到2027年,全省培育300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引培一批优秀旅居企业、打造一批重点乡村旅居村落、推进一批宜居宜业旅居城市。我们以乡村旅居为重点,梳理总结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典型示范,引导更多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旅居产业,充分发挥乡村资源新优势,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曲靖市马龙区有一个村子叫“土瓜冲”,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旅居村项目,对120多间闲置老屋进行整体改造装修,带动盘活农村和农民的闲置资产,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兼顾各方利益,该村组织变强了、环境变美了、人气变旺了、村民变富了、观念变新了,实现了“近悦远来、主客共享”。全村267户村民每年户均就地就近务工增收16850元,户均土地租金年增收3700元,提供旅居房的31户村民旧房租金户均年增收3900元。我们还将发展城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打造本地居民与旅居客群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建设旅居社区“15分钟”生活圈,让旅居在有“风”的地方吹散身心疲惫,在有“水”的地方泼洒欢笑与祝福,让每个人都成为旅居云南的推荐官与代言人。近两年来,游客人均在滇停留时间从2.8天增长至3.1天,到云南的省外游客占50.8,赴滇游客“回头客”占78.9、四次以上的“省外回头客”占34.3,这是建设旅居云南最有利的条件、最厚实的本底。
“旅居云南”,是一段逾越山海的邂逅。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旅居云南”不仅是人类的,也是大自然的;不仅是云南的,也是中国的、世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红嘴鸥在南下途中发现冬季暖阳照射下和煦美丽的滇池,至此之后的每年10月都如约而至昆明过冬,旅居到次年3月才返回西伯利亚。每年从10月开始,以黑颈鹤为代表的候鸟集群到香格里拉的纳帕海越冬繁殖,栖居半年才离开。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布莱恩·林登一家,2008年就在大理州喜洲古镇定居至今,向世界宣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他说:“在大理,我就是‘大理人’,大理人接纳了我,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洋村长”。在昆明旅居了9年的“法国队长”潘伯良,在小红书、抖音等线上平台自己在云南各地登山、露营的美好生活,成了知名的户外旅行博主。这一个个生动的旅居故事,都是“旅居云南”的真实生活写照。
总之,从“旅游”到“旅居”,并不是简单的一字之别,内涵十分丰富,诠释着旅游业态的全新转变,昭示着旅游业这一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蝶变升级。我们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用好丰富的乡村资源,植入先进理念模式,兼顾各方利益,使旅居成为全省文旅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新途径;把旅居作为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乡村旅游的新空间、乡村建设的